“當我們選定了一個場所,我們就選定了自己存在于世的方式。定居意味著人與選定的環(huán)境建立了一種有意義的關系,這種關系包括一種認同的活動,也就是具有一種歸屬于某個特定場所的感覺。”這種場所感覺就是家園的記憶。
因此,人在定居中發(fā)現了自己,也決定了其存在于世的方式。從我們祖先發(fā)明瓦開始,我們就一直用它來覆蓋屋頂,遮風避雨。這樣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經成為我們的習慣,我們在營建自己的環(huán)境的同時,瓦也有了自身存在于世的方式。隨著歷史的演進,在當今現代化建設的波瀾大潮中。
瓦逐步被鋼筋水泥所替代,漸漸地退出了建筑的歷史舞臺。盡管如此,人們對瓦的記憶卻依然存在,我們一直持有的習慣也依然存在--這就是每個人心中的家園情節(jié)。就好比過年要放鞭炮,端午節(jié)要吃粽子,閑來無事喝口功 夫茶……雖說現在城市中造房建樓大部分已經不需要用瓦片來覆蓋屋頂,瓦已經失去了原有存在于世的方式。但是我們用瓦來營建的概念卻依然未變。于是我們懷念,我們渴望,懷念和渴望那些能夠讓我們擺脫同一、擺脫規(guī)范的生活的記憶。這時,有人給了這些“生活的記憶”得以實現的場所,就如同有些人給瓦以新的場所那樣,雖然我們已經不再將它用于屋頂,但是我們營建的習慣得以實現,我們又一次與瓦建立了一種認同與歸屬的關系,而在這里我們甚至比那些天天使用它造房,而對屋檐上的瓦無動于衷的人要更加接近它,以及它所提供的空間。這時的瓦以新的方式存在于世,我們也將實現家園感受的追尋。
改變地磚等作用于室內,這種應用方式的轉交使瓦的功能性發(fā)生了根本的變化。設計師通過對瓦的獨到理解,經過不斷地設計思索,巧妙地將其重構。并運用在屋頂以外的其他空間。使它成為了被人們所認可轉換了其使用功能, 極具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意義的一種象征性符號。即完成了“功能到符號的轉化”而這種轉化可以對應建筑現象學理論中的這樣一個觀點:“人類的生活處在一種二元運動之間,一種是永恒的回復到熟悉,溫暖。具有庇護性和家一 樣的蔽護所,一種是不斷向外探索的活動。”,在這里“功能”就好比那個熟悉、溫暖的家。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東西。
而“符號”就如同那“永恒的回復”,它使我們回復到了“溫暖具有庇護性和‘家一樣的蔽護所”,而功能到符號的轉化過程正是那種“不斷向外探索的活動”.
其實,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只是瓦這種功能性事物通過“功能到符號轉化”的設計手法以新的方式存在于世,還有很多的其他事物也以新的姿態(tài)展現在我們的面前。縱觀近些年來對中國建筑和室內設計界產生巨大影響的案 例,或多或少都將“功能到符號轉化”的設計手法運用其中。例如年建成的“北京香山飯店”設計中所運用的傳統(tǒng)建筑格局。2001年建成的上海“新天地”中獨特的石庫門里弄,再到長沙窯主題餐廳里的匣缽等等,哪個不是已經無法適應我們現有的生活方式而逐漸消失的事物。但是這些在記憶中極具功能性的“日常和普通的東西”通過設計師的發(fā)掘和提煉,轉化成為了具有適應現代生活新功能的事物,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當中,同時又由于這些被轉化過的元素能夠具化或揭示我們傳統(tǒng)的生活狀況和意義。因此,無論它們被轉化為另一種功能還是存在于另一種空間 ,它們都能夠以象征性的方式體現出久違的精神家園。